前些天,11歲的女孩桃桃(化名)因“厭學”前來就診。她媽媽氣哼哼地說:“一讓她學習,就開始裝病,不是頭暈就是肚子疼,玩手機時啥毛病也沒有,氣死我了?!?
桃桃眼里噙著淚水,一句話也不說。等媽媽離開診室,她才吐露心聲:“爸媽工作忙,沒有時間陪我。我在學校成績一般,也沒有特別好的朋友,感覺自己哪里都不如別人。一到學校就緊張,還胸悶、頭暈,經常擔心自己學不好,擔心同學不喜歡我,害怕爸媽批評我。我覺得沒有人真正關心我,只有看小說、刷視頻會感覺開心一點,我也想好好學習,但是做不到....”
心理門診中,經常能遇到桃桃這樣有厭學情緒的孩子,他們常常有以下表現:對學習持消極態度,視學習為負擔,被動應付學習,不愿主動參與學習活動;缺乏責任心,學習上馬虎草率,不認真完成作業和任務;行為散漫,經常遲到、曠課,甚至逃學。
研究顯示,孩子有厭學情緒,跟以下三個因素密切相關。一是自身抗挫能力差。面對學習中的困難和挑戰,有些孩子容易產生退縮心理。比如,當遇到一道難題無法解答時,可能會感到沮喪和無助,進而對學習產生抵觸情緒。這種情況下,孩子往往缺乏堅持下去的毅力和勇氣,容易放棄學習。二是學習任務難度高。如果課程內容過于復雜、作業量過大或者教學進度過快,孩子可能會感到壓力巨大,無法跟上學校的節奏。對于一些學習基礎較弱的孩子來說,高難度的學習任務可能會讓他們感到無從下手,從而產生焦慮和恐懼。長期處于這種狀態下,孩子會對學習失去興趣,甚至產生逃避心理。三是人際關系受挫。在學校中,人際關系對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有著重要影響。如果孩子在與同學、老師的交往中遇到問題,比如與同學發生矛盾、被老師批評等,可能會影響他們的情緒和學習狀態。家庭關系不和諧也可能會對孩子的學習產生負面影響,如父母經常爭吵、對孩子學習要求過高等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如果孩子長時間得不到家長的陪伴和關愛,情感上的需求得不到滿足,會變得敏感、脆弱、安全感不足、缺乏自信,進而導致學習能力、社交能力相對欠佳。面對高壓環境,孩子更容易出現情緒及行為的問題。
如果孩子出現厭學情緒,家長要保持冷靜,不要批評、打罵、冷戰,
襄陽青少年心理咨詢建議試試以下幾個方法。
增加陪伴和關心。家長要盡量在工作之余高質量地陪伴孩子,放下手機,和孩子一起閱讀、學習新知識、進行體育活動等。如果實在沒有時間,也可通過送小禮物、說一句暖心的話等方式,讓孩子感受到愛和關懷。
給予理解和支持。家長在平時要多和孩子交流,多關注孩子的情緒狀態、社交情況,從而了解他們面臨的具體壓力來源。提供情緒上的支持,通過多傾聽、多共情、少評判,讓孩子感受到理解和接納。此外,可以鼓勵孩子做一些放松解壓的活動,包括寫情緒日記、深呼吸練習、聽舒緩的音樂等。
認可努力和進步。家長應多關注孩子的努力與進步,而非僅看重學業成績。適度降低要求,多鼓勵、認可孩子的努力和進步,即使成績不理想,也要肯定其付出,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是被看見并值得肯定的。
規律生活,培養自我管理能力。如果沒人管教,自控力不足的孩子便容易沉迷于游戲和手機;但是一味禁止玩,也可能引發孩子逆反心理,破壞親子關系。所以,建議家長與孩子一起制訂規則,規范玩手機、打游戲的條件和時間。同時,幫助孩子建立學習時間表,合理規劃時間,逐步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。
培養興趣和特長。每個孩子都是獨一 無二的,都有自己的閃光點。家長平時多留意、重視孩子的天賦和特長,多挖掘、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。提供學習和實踐機會,幫孩子接觸到自己喜歡的領域。這樣孩子能更快地展現優勢,積累自信,收獲成就,逐漸明確人生目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