進入小學,孩子成長的競爭正式拉開帷幕,起跑線高低之爭要讓父母們承擔責任。
每天晚上盯著孩子的作業,對一些小錯誤、錯字、算問題等行為及時糾正錯誤,安排多余的課外練習,嚴格控制孩子的玩耍時間,熱衷于各種課外活動,經常灌輸學習的相關道理,孩子的成績和表現正是父母感情的驢。
“我討厭作業,媽媽每天坐在旁邊監督我,總是批評我。 有時說我不認真,有時說我厭倦了。 ”
“每次考試,看著我就問:“考試怎么樣? 她們完全不在乎我。 只是關心我的學習! ”
“考試成績出來后,媽媽就會問誰誰得了幾分,幾個得了100分,就知道比下去了,真討厭! ”
“我對媽媽說我累了。 媽媽說什么累了? 你這個年齡不是學得很好嗎? 現在舒服了再后悔也來不及了! ”
孩子從學校回來的時候,父母問的一句話是“今天得了多少分? 排在第幾位? 高得幾分? ”這讓孩子也越來越關注結果,小年齡就充滿競爭感和焦慮感,沒有別人的好事壓力很大。
孩子身體不好,父母強迫孩子寫作業的時候,對孩子的學習一點興趣也沒有了;
當孩子遇到難題遇到困難,父母卻批評孩子不認真努力時,孩子的不滿和憤怒變成了對學習過程的憎恨。
當孩子考試失敗情緒低落時,父母說:“誰說平時學習不好! ”他諷刺道。 父母阻斷了感情的流動,孩子體會不到真正的愛了。
越來越多的孩子在關注學業成就和向未來成 功過渡的社會大背景下紛紛倒下。 孩子們覺得學習過程痛苦無聊,父母們的傾力安排使孩子們對自己失去了控制感(一個人長期得不到控制感,容易悲觀)。孩子們感到,盡管自己努力了,成績變好了,但父母們依然不滿意。 學習結果帶來的挫敗感和自咎感,似乎只有前三名才能讓父母們微笑,孩子們越來越感受不到學習帶來的成就感。
沒有控制感和成就感,在學習中感覺不到自我價值的孩子在增加。 被評價、被要求,感受到更多父母們有條件的愛。
這種包裹著各種條件的愛就像一把雙刃劍,一方面能讓孩子滿足父母,另一方面在孩子很難做到的時候,內疚和挫敗感會持續,失去積極的內在學習欲望,不值得別人愛,自己傻,自己沒有能力。
小學時每年排在一位的孩子,進入重點中學后,面對幾次考試的失敗非常沮喪,認為自己不行,其他同學都比自己牛。
父親對他說。 “下降是暫時的,沒關系。 這次會順利的! ”孩子聽了父親的話,心里的壓力更大了。 安慰背后,孩子看得很清楚的是對父親成績、結果的重視,認為孩子下次可能會讓父親失望。